大風子樹(Hydnocarpus anthelminthicus Pierre)屬大風子科,原產越南、泰國及緬甸,台灣於 1930 年代引進栽植。現於各地試驗機構的庭園及台北植物園、台北市興隆路萬有公園、美濃雙溪熱帶樹木園內有栽植。大風子是前馬偕醫院長戴仁壽博士Dr.G.Gushue Taylor,在台灣首次以大風子油Choulmogra oil治療麻瘋病,為了治療麻瘋病,戴仁壽引進大風子樹,遍植在八里樂山園內,希望能自己提煉大風子油,而不需外購,不過因提煉技術未能突破,樂山園的大風子樹從未被採籽製油。大風子油因其毒性強,副作用多,現在已不用了。
大風子為常綠大喬木,高可達 20 餘公尺,樹幹通直,小枝條光滑無毛。葉互生,螺旋狀排列,披針形,長 10~30 公分,寬 2.5~5 公分,革質,全緣,表面呈有光澤綠色,背面淡綠色。花腋生,淡黃色,具有淡雅香味,雄花具有長柄。果球形,徑 9~15 公分,灰褐色,果皮木質,內有種子多數,種子呈不規則形,長 1.5~2 公分,黑色至褐色。

大風子樹的花與枝條
大風子的雄花有長柄
大風子雄花的特寫
大風子的幼果與葉序。
大風子的成熟果為灰褐色,有如椰子般大(與十元硬幣比較),種子可達100粒之多,灰黑色。
大風子的種子為不規則形。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jpg)
紅花黃細心的花 果實及分泌之腺體